13761095878
公司:上海中西物資調劑商行
聯系:王先生
手機:13761095878
郵箱:1321006221@qq.com
網站:http://www.qhdjtgl.net
地址:上海市建國東路91號(免費上門看貨估價)
上海老銅器回收公司長期高價提供各類老銅器回收服務,銅器,青銅器的簡稱,也泛稱各種銅器。銅器是指以青銅為基本原料加工而制成的器皿、用器等。青銅,古稱金或吉金,是紅銅與其它化學元素(錫、鎳、鉛、磷等)的合金,其銅銹呈青綠色,因而得名。史學上所稱的“青銅時代”是指大量使用青銅工具及青銅禮器的時期。
一、上海老銅器回收藏品介紹
在古代文獻記述中,青銅器有兩種基本功能或用途,一是“納(內)、入”,即盛裝物件;一是“設”即陳設布列?!抖Y記·禮器》說得很明確:“三牲魚臘,四海九州之美味,籩豆之薦,四時之和氣也,內金,示和也。束帛加璧,尊德也;龜為前列,先知也;金次之,見情也?!编嵭ⅲ骸敖馂菸?,金有兩義,先入后設?!薄〖{是青銅器的第一位的基本功用,而納的基本目的是“示和”。所納對象即古文獻所謂“實物(所實之物)”,就是上面所說“三牲魚臘”,“四時之和氣”之屬,實際就是犧牲(肉食)、黍稷(主食)以及酒醴之類祖先生前生活必需品。而其主要就是把諸如此類分別納入鼎簋尊彝等各類器物中,然后作以調和以供祭祀祖先之用。 銅器 銅器 《說文》說:“鼎,和五味之寶器?!?《呂氏春秋·本味》記載伊尹“負鼎俎,以滋味說湯,致于王道”, 《國語·鄭語》記載史伯說:“夫和生實物,……以他平他謂之和,故能豐長而物歸之,……是以和五味以調口,剛四肢以衛體?!?《左傳·昭公二十年》記載晏嬰說:“和如羹焉,水、火、醯、鹽、梅,以烹魚肉。燀之以薪,宰夫和之,齊之以味。濟其不及,以泄其過?!韧踔疂逦?,和五聲也,以平其心,成其政也?!倍荚谏昝饔们嚆~器調濟容物,“和五味”以“示和”的基本意思。其調和方法就是“濟其不及,以泄其過”,而最終目的則在于和人心,“成其政”。 以金示和還有另一層或者說更深一層的意義,這就是“炤物”或“象物”示和?!蹲髠鳌ば辍氛f:“鑄鼎象物,使民知神奸……用能協于上下,以承天休?!痹瓉龛T鼎,制作青銅器不僅用來盛裝和調劑犧牲等給祖先奉獻的禮物,還有一個重要作用是“象物”,也就是在銅器外表刻畫“物”的圖像。通常所說銅器花紋實質就是圖物象物。 銅器 銅器 那“物”是什么呢?答案其實非常簡明。物者,方物、神物也,也就是人們所崇拜的神靈,或者視之為自己祖先所由來的神物,有類于西方所謂“圖騰”。當年傅斯年先生在其《跋陳擿君春秋公矢魚于棠說》首次發明:“物即圖騰”,可謂真知灼見。其實先秦文獻所見諸多“物”字,很多都可以這樣來理解。如《尚書·旅獒》 :“畢獻方物”; 《詩·大雅·生民》 :“有物有則”; 《左傳》中《隱公五年》 :“取材以章物采”, 《桓公二年》 :“五色比象,昭其物”, 《宣公十二年》 :“百官象物而動”; 《國語》中《周語》:“服物昭庸”,《越語》 :“民神雜糅,不可方物”;以及《周禮》中《春官·大宗伯》 :“以疈辜祭四方百物”, 《司?!返取捌煳铩?, 《大司樂》 :“六變而致象物及天神”等等。 二、上海老銅器回收藏品分類
酒器 爵 爵用于飲酌酒之器皿,是最早出現的青銅禮器。爵的一般形制為:前有流,即傾酒的流槽,后有尖銳狀尾,中部為杯形,腹側有鋬(pàn),下配以三足。流同杯口之間有柱(柱可能為過濾之用)。 角 (jué)飲酒器。無柱、流,兩端皆是尾。角同爵的容量比為四比一。目前發現最早的青銅角當推上海博物館所藏的二里頭文化期的異形管流角。 銅器 銅器 尊 高體,大型或中型容酒器。按其形體可分為:有肩大口尊、觚形尊、鳥獸尊等三類。 壺 盛酒之用。使用時間從商至漢代或更晚。鋪首:銜門環的底座,多為虎頭、螭、龜、蛇等,起裝飾壺身的作用。 卣 (yǒu)盛酒器。盛行于商晚期及西周。 觥 (gōng)盛酒器,真正器名尚不可知,稱觥是約定俗成。出現于殷墟晚期,沿用至西周早期。 彝 方彝(yí)乃盛酒器。一般呈方型,出現于商代晚期。 食器 豆 專用于放置腌菜、肉醬和調味品的器皿。青銅豆出現于商代晚期,盛行于春秋戰國。山西保德縣出土的商晚期帶鈴銅豆,是目前已知最早的青銅豆。豆也屬禮器的一種,通常成對出現。對于用豆數量的多少,古代也有一定的典章制度?!抖Y記·禮器》所載"禮有以多為貴者,……天子之豆二十有六,諸公十有六,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但是,出土和傳世的青銅豆都較少,這可能和當時人們多用陶豆、漆豆和竹、木質豆有關。 鼎 青銅鼎有烹煮肉食、食牲祭祀和宴享等各種用途。目前發現最早的青銅鼎出現于商代早期,歷經各個朝代,一直延用到兩漢,乃至魏晉,是青銅器中使用時間最長、變化最多的器皿。作為飪食器,鼎并無特殊功用,但作為禮器,它卻是統治階級等級制度和權力的標志。古代社會,對于用鼎的數目,有相應的制度,稱為"列鼎制"。據文獻記載,西周時期天子用九鼎,第一鼎盛牛,稱"太牢",以下盛羊、豕、魚、脂、腸胃、肪、鮮魚、鮮臘;諸侯一般用七鼎,也稱大牢,減少鮮肉,鮮臘二味;卿大夫用五鼎,稱少牢,鼎盛羊、豕、魚、臘、膚;士用三鼎,盛豕、魚、臘,士也有用一鼎的,盛豕。 甗 (yǎn)為蒸飯器,全器分成上下兩部分,上體用以盛米,古稱"甑"(zhèng);下體為鬲(lì),用以煮水,中間有孔通氣。青銅甗在商代早期已有鑄造,但為數甚少。到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已較多,西周末、春秋初尤為突出。甗是絕大多數殉葬銅禮器的墓中必有之器。 敦 (duì)是盛放黍、稷、稻、粱等飯食的器皿,由鼎、簋的形制結合發展而成,產生于春秋中期,盛行于春秋晚期到戰國晚期,秦以后消失。其基本形制是上下內外皆圓,蓋與器相合成球體或卵圓形體。簋(guǐ)盛放煮熟的稻、粱等飯食的器具。青銅簋出現在商代早期,但數量較少,商晚期逐漸增加。商周時期,簋是重要的禮器。特別是在西周時代,它和列鼎制度一樣,在祭祀和宴饗時以偶數組合與奇數的列鼎配合使用。據記載,天子用九鼎八簋,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元士三鼎二簋。出土的簋也是以偶數為多。 鬲 (lì)為炊粥器,青銅鬲最早出現在商代早期,大口,袋形腹,猶如三個奶牛乳房拼合而成,其下有三個較短的錐形足。袋形腹的作用為了擴大受火面積,較快地煮熟食物,但商代晚期以后,袋腹逐漸蛻化,且多數青銅鬲有精美的花紋,不宜于火煮,當為盛粥器。 水器 盤 盛水器,青銅盤出現于商代早期,盛行于商代晚期。 匜 (yí)與盤配套洗手用,一人捧匜 一人捧盤盛水。 鑒 (jiàn)大型水器,盛水也可盛冰。 樂器 鐘 打擊樂器,盛行于西周和東周。斜掛的鐘稱為甬鐘,直懸之鐘稱紐鐘。 鼓 打擊樂器。由于商周時期的鼓絕大部分是木質的(難以保存),所以青銅鼓為數甚少。 鐃和鉦(zhēng)同為打擊樂器。 兵器 矛 用于沖刺的兵器。矛體分鋒刃和骹兩部分。鋒又分前鋒和兩翼;骹為插入木柄處。戈(gě)是商周時期兵器中最常見的一種,古稱句(gōu)兵,是用以鉤殺的兵器。 鉞 (yuè)是具有征伐權力象征的權杖器,其中的異形鉞為少數民族或北方傳入。 戟 (jǐ)是一種既可刺又可勾殺的雙重性能兵器。 劍 古代貴族和戰士隨身佩帶,用以自衛防身進行格斗、可斬可刺的兵器,出現于西周。劍一般由劍身(有血槽)和劍把兩部分組成,并配有鞘。史學上所稱的玉具劍是指摽、首、格、劍鼻四處皆佩玉的劍。